🦋《昆蟲觀察 + 英語學習:幼兒的生態走讀體驗》

《昆蟲觀察 + 英語學習:幼兒的生態走讀體驗》—親子與學校都能上手的雙語自然課
BILINGUAL NATURE LEARNING

🦋 《昆蟲觀察 + 英語學習:幼兒的生態走讀體驗》

讓孩子穿上小小探險家的鞋,帶著放大鏡、觀察本與英語好奇心,走進社區角落、公園草地或校園花圃;本篇教您把「昆蟲觀察」與「英語學習」揉合成一堂好玩又安全的生態走讀課,親子在家能做、幼兒園小學也好導入。

🧭 什麼是「生態走讀」?

「生態走讀」是把教室搬到生活周邊,以步行探索為主軸的學習方式。與傳統自然課不同,走讀強調 情境、互動、反思:孩子在真實環境中看見昆蟲的觸角、翅膀和棲地,透過觀察—提問—紀錄—表達形成循環,並自然帶入跨領域素養(語文、科學、藝術、公民)。

適齡建議:中班至小二最合適;年齡更小者可縮短行程、加強感官體驗;年齡更大者可加入簡易量化紀錄(計數、溫濕度、棲地比較)。

🦋 為什麼從「昆蟲」開始最容易?

  • 可近性公園、校園、陽台就能發現,頻率高、觀察門檻低。
  • 可視化型態多樣(甲殼、翅脈、觸角),適合圖像化與英語詞彙連結。
  • 跨季節不同季節主角不同,能延伸長期專題。
  • 同理心從「不踩踏」「不驚擾」建立生命倫理與環境責任。

🧩 課程設計四步驟(Observe → Record → Name → Share)

  1. Observe 觀察:先安靜看 30–60 秒,描述顏色、大小、動作與所在位置。
  2. Record 記錄:用圖畫 + 簡短英語詞(如 wing, antenna, legs)或貼紙圖示。
  3. Name 命名:先用描述性暱稱(如「綠綠跳跳」),再引導到常見名與英文名。
  4. Share 表達:小組輪流 30 秒英語分享:“I saw a tiny beetle under a leaf.”

提示:每步驟時間可依年齡縮放;幼兒以遊戲化為主,小學可加入資料查找與簡報。

🔤 英語整合策略(CLIL / 語塊 / TPR)

🎯 三大原則

  • CLIL:以內容帶語言,先觀察後命名,避免死背。
  • 語塊:教授可直接用的句型,如 “I notice…”, “It looks like…”
  • TPR:配合動作記憶:比出翅膀、觸角、爬行等。

📚 必備雙語詞彙(Vocab Kit)

insect 昆蟲beetle 甲蟲butterfly 蝴蝶larva 幼蟲 pupa 蛹antenna 觸角wing 翅膀thorax 胸部 abdomen 腹部pattern 花紋leg 腿habitat 棲地

🎵 口訣 / Chant(集合口號)

“Look and see, 1-2-3; wings and legs, let it be!”(看清楚,數一數;有翅有腳,不干擾)

🗣️ 句型卡(可列印成小卡)

  • “I can see a ______ under/on/in ______.”(地點介系詞)
  • “It has ______ wings/legs/antennae.”(量詞 + 名詞)
  • “It moves ______.”(slowly/quickly/jumping)

🛡️ 安全與倫理規則(幼兒友善版)

  • 不徒手抓、不中斷昆蟲覓食與交配行為。
  • 觀察結束恢復原狀,不帶回野外標本。
  • 穿包鞋、長褲與帽子;防曬驅蚊先噴在衣物上。
  • 指導「看不認得的不要碰」;出發前示範安全距離。
  • 家長與老師分工:一位領路、一位壓隊、一位負責急救包。

🎒 裝備清單與用途

項目用途備註
放大鏡 / 夾卡式小鏡觀察翅脈、口器選耐用、圓角
觀察本 + 鉛筆速寫、貼紙記錄可搭配詞彙貼紙
小卡片尺估測大小學習公分概念
夾鏈袋收納垃圾維持環境整潔
水壺與輕便點心補充能量避免含糖過高
急救包擦傷、蚊蟲叮咬大人攜帶即可

🏕️🏫 室外 vs. 室內:兩種昆蟲學習情境比較

面向室外(公園/校園)室內(教室/實驗角)
刺激度 高:真實棲地、聲光氣味多 中:可控、減少干擾,適合細部解說
英語輸出 短句指令與情境用語(TPR) 完整句型練習與詞彙複習
觀察深度 廣:多個物種快速比較 深:放大鏡/顯微鏡下的構造辨識
風險管理 需重視安全距離與防曬防蚊 相對安全、流程穩定
適合對象 高能量、喜歡奔走探索的孩子 需要安定環境、對聲音敏感的孩子

🗺️ 半日行程腳本(180 分鐘)

  1. Warm-up 20':英語開場 + 動作歌 “Wings up, legs down!”
  2. Safety 10':安全距離示範,分組配戴識別貼。
  3. Field Walk 60':每 10 分鐘停留一處,完成「看—說—畫」。
  4. Snack & Review 20':補水;快速貼紙統計(看見幾種翅膀)。
  5. Deep Dive 30':回到教室比對照片,完成詞彙配對單。
  6. Show & Tell 30':每組 1 張觀察本分享(英語 2 句 + 母語 1 句)。
  7. Wrap 10':回家任務說明與親子延伸單。

📏 評量與回家任務(家長/教師友善)

✅ 觀察技能 Rubrics(三級)

  • Emerging:能指出顏色與大小(英語 1–2 詞)。
  • Developing:能描述動作與棲地(英語短句)。
  • Proficient:能比較兩種昆蟲差異(完整句 + 連接詞)。

🏠 回家任務(親子 10–15 分鐘)

  1. 晚間陽台或走廊觀察 5 分鐘,畫下最有趣的昆蟲或飛行小客人。
  2. 用一句英語描述:“It looks like ______.”
  3. 與家長討論如何保護它的棲地(澆花、減少夜間強光等)。

🎲 12 個即用型活動點子

  • 翅膀賓果(將不同翅脈做成賓果卡)。
  • 腳印推理(觀察螞蟻路線,猜測食物來源)。
  • 棲地配對(草地/灌木/枯葉:哪裡更容易找到?)
  • 顏色尋寶(找與甲蟲外殼相近色的自然物)。
  • 昆蟲瑜伽(蝴蝶式、毛毛蟲式—TPR)。
  • 小小播客(30 秒英語分享錄音)。
  • 聲音地圖(記錄蟲鳴強弱與方向)。
  • 速度大比拚(螞蟻 vs. 甲蟲—估算移動速度)。
  • 環保守護徽章(完成不驚擾三守則即可獲得)。
  • 圖卡接龍(antenna → head → thorax → abdomen)。
  • 棲地修復小任務(撿拾塑膠碎片、恢復落葉)。
  • 美術延伸(拓印葉脈 + 翅脈想像創作)。

⚠️ 常見錯誤與快速修正

  • 錯:一開始就灌輸大量名詞。
    正:先看後說,以描述性語塊帶入名詞。
  • 錯:過度追逐昆蟲、頻繁觸碰。
    正:使用放大鏡與拍照,建立不干擾原則。
  • 錯:忽略不同孩子的環境敏感度。
    正:為「室外型」與「室內型」孩子準備兩套節奏與休息點。
  • 錯:訊息單向輸出。
    正:輪流分享 + 回饋句型:“I like your idea because…”

❓ 常見問答(FAQ)

Q1|下雨或高溫怎麼辦?

可改為「室內實驗角 + 樣本照片比對 + 詞彙遊戲」,或縮短戶外段並加強遮陽與補水。

Q2|孩子怕蟲怎麼引導?

不要求靠近,先從照片、圖卡與紙上觀察開始,再以遠距離觀察真實昆蟲,逐步建立安全與尊重感。

Q3|英語程度不一,如何同堂共學?

採「語塊分級」與同儕互助:初階只說 “I see…”;進階孩子補充形容詞或比較句;老師提供句型卡分層目標即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海洋友善指甲油: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

♻️🌊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推動海洋友善旅遊

🐾🌊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