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外走讀+第二語言:孩子的生態探索地圖

🌿 戶外走讀+第二語言:孩子的生態探索地圖|教學設計、任務範例與家長指南

🌿 戶外走讀+第二語言:孩子的生態探索地圖

把公園、校園與社區步道變成孩子的「活課本」!本文提供一份可即刻上手的 生態探索地圖 × 第二語言 教學設計:包含課程框架、站點任務、語言輸入/輸出策略、評量表與家長參與建議,協助教師與家長打造安全、有趣又有效的走讀學習。

🧭 為何把「走讀」與「第二語言」綁在一起?

傳統語言學習常在「教室語境」進行,而孩子在戶外會以五感快速建立概念與語彙的真實連結。當孩子在公園辨識葉形、在社區角落觀察蝴蝶停棲點,英文(或其他語言)詞彙不再是抽象字卡,而是與 當下的動作、物件與情緒 一起被記住。這種「情境記憶」具有更長的保存期,也更容易轉移到生活表達中。

此外,走讀活動天然支持任務導向學習(TBLT),讓孩子帶著目的使用目標語:例如「找到三種不同綠色」、「跟著河岸步道走 50 步並描述顏色變化」。在這些輕量但具體的任務中,孩子會主動提出問題、複誦句型、或用手勢輔助溝通,語言因此成為 工具 而非 考題

🧪 教學原理:CLIL × TPR × 可理解輸入

CLIL(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把「生態主題內容」與「語言技能」同時教,孩子在學會「葉序、棲地、食物鏈」等概念時,也在習得關鍵句型。輔以 TPR(全身反應法),教師給出簡短指令,孩子用行動回應(Look up, touch the bark, count the steps.)。再配合 可理解輸入(i+1),透過手勢、圖片與實物,將語言難度控制在「略高於孩子現有能力」的區間。

  • 輸入策略:慢速清楚、重複關鍵詞、配合指指點點與表情。
  • 輸出策略:句框支架(I can see… / It smells… / I think…)、同儕互問互答。
  • 鷹架撤除:由教師領口語 → 孩子齊說 → 小組輪流 → 個別自由表達。

🗺️ 怎麼畫孩子的生態探索地圖(教學設計四步)

  1. 盤點路線:選擇安全且多元微棲地的路段(行道樹、草地、水體、牆面攀藤)。標記 6–8 個可停留 3–8 分鐘的站點。
  2. 定義目標:以 內容目標 × 語言目標 × 社會情意目標 三軸設定(例:認識三種葉形 × 使用顏色形容詞 × 同儕合作)。
  3. 設計任務:每站 1 個微任務,讓孩子能用 2–3 句話完成描述或提問,並留下可紀錄產出(貼紙、塗點、照片)。
  4. 準備工具:寫字板、蠟筆、放大鏡、回收夾鏈袋、貼紙徽章與簡易安全包。

小撇步:把路線印成 A4 小地圖,放上可勾選的任務清單與圖片詞彙表,降低閱讀門檻。

🧩 八個常見站點與任務語句(可直接抄用)

🍃 樹蔭站

任務:摸摸樹皮並用兩個形容詞描述。

句框:It feels ____ and ____.

🦋 蝴蝶停棲點

任務:安靜觀察 30 秒,說出顏色+動作。

句框:I see a ____ butterfly. It is ____.

💧 水邊站

任務:數 10 步並描述聲音與氣味。

句框:It sounds like ____ / It smells ____.

🧭 指標路口

任務:辨識交通號誌與方向詞。

句框:Go straight / turn left / right.

🪨 石縫小世界

任務:找 2 種微棲地居民(蟻、苔)。

句框:I found ____ and ____ under the rock.

🌸 花草驛站

任務:描述花的形狀與顏色,練複數。

句框:These are ____ flowers. They are ____.

🗑️ 資源回收點

任務:分類 3 件小垃圾(教具)說明原因。

句框:This goes to ____ because ____.

👂 聲景角落

任務:閉眼 20 秒,記錄 3 種聲音。

句框:I can hear ____ , ____ and ____.

🪁 不同年齡層活動梯度(3–10 歲)

  • 3–4 歲:TPR 指令+單詞配圖;以肢體互動為主,輸出以單詞或片語為主。
  • 5–6 歲:句框支架(I see… / It’s…);簡單任務單與貼紙回饋。
  • 7–8 歲:兩步驟任務(觀察→描述);開始引導 Why / Because 的因果連接。
  • 9–10 歲:小組分工與簡短口頭報告;加入比較級、量化詞與推論句。

⚖️ 室內 vs. 戶外:學習效果比較表

面向 室內語言課 戶外走讀 × 第二語言 教學建議
注意力維持 易分心、需多媒體刺激 場景多變,天然刺激維持專注 設計 3–8 分鐘微站點,避免過久停留
語彙習得 抽象、靠圖卡與例句 真實物件與動作連結記憶 以觸覺/嗅覺加入多通道輸入
動機 外在獎勵為主 任務達成與探索驅動 設置徽章與完成條
社會情意 輪流發言、較被動 共同探索與分工合作 明確分配觀察者、紀錄者、講述者
評量蒐證 紙筆或口試 照片、音檔、任務單 使用 QR 表單快速回收證據

🏅 紀錄與評量:任務徽章與語言量表

任務徽章 結合 語言量表

  • 徽章例:Leaf SpotterSound DetectiveRecycle Ranger
  • 語言層次:單詞 → 片語 → 句子 → 兩句以上連接(使用 and / because)。
  • 蒐證方式:小組用平板錄 15–30 秒口語;教師以 3 指標評分(準確度、流暢度、任務完成)。

建議把量表簡化成 4 級,讓孩子一眼看懂與自評,比起繁複分數更能激發參與感。

👨‍👩‍👧 家長參與與社區連結

家長可擔任「安全守護」與「提問促進者」,避免直接翻譯答案,多用開放式引導:

  • What do you notice about the color? / 哪裡跟剛才不一樣?
  • Can you show me with your hands? / 你可以用手比給我看嗎?
  • Why do you think it lives here? / 你覺得牠為什麼住在這裡?

活動結束後,把路線上傳到社區地圖或學校網站,成為大家可重複使用的 探索地圖 與在地自然資源庫。

🛡️ 安全、倫理與低環境衝擊

  • 人身安全:每 5–6 名孩童配 1 位大人;設定集合暗號;通過路口採舉牌制。
  • 防曬補水:帽子、防曬乳、隨身水壺;高溫縮短站點停留。
  • 無痕原則:不採集活體、不破壞棲地、拍照取代帶走。
  • 敏感地點:避免干擾鳥巢、蜂巢;對動物保持距離。
  • 資料倫理:影像蒐集需徵得同意,公開分享時模糊化處理臉部。

⏱️ 範例課程流程(60–90 分鐘)

  1. 暖身 10 分鐘:安全規則、關鍵詞卡與 TPR 帶動(touch, smell, listen)。
  2. 走讀 40–60 分鐘:沿 6–8 站點前進;每站完成 1 任務+2 句輸出。
  3. 回場 10–20 分鐘:小組口頭短報+貼紙徽章;教師以三指標給回饋。
  4. 延伸:把今日圖片與句子做成班級「生態字卡牆」或線上圖鑑。

工具箱清單 寫字板、彩色筆、放大鏡、酒精濕巾、貼紙徽章、簡易急救包、任務單、回收夾鏈袋。

❓ 常見問答 FAQ

Q1. 英語程度不一,會不會有人跟不上?

A:用 TPR 與可理解輸入降低門檻,提供句框與手勢輔助;評量看「任務完成+語言進步」而非只看詞彙量。

Q2. 沒有公園也能做嗎?

A:可以。校園樹蔭、圍牆藤蔓、花圃、回收站、交通號誌都是微棲地。先以 3–4 站短版試行。

Q3. 需要昂貴設備嗎?

A:不需要。核心是「好設計的任務與語言鷹架」。手機或平板只用於紀錄與回顧即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海洋友善指甲油: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

♻️🌊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推動海洋友善旅遊

🐾🌊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