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峇里島海洋保育參訪行程設計:教育 × ESG × 旅宿合作的實戰指南

峇里島海洋保育參訪行程設計|教育 × ESG × 旅宿合作指南

海洋保育·服務學習·ESG 專案

🌊🐢 峇里島海洋保育參訪行程設計:教育 × ESG × 旅宿合作的實戰指南

峇里島不只是一座度假島嶼,更是海洋生態的前線教室。透過精心規劃的參訪行程,我們能把一次旅程,變成一堂跨學科的「海洋素養 × 公民科學 × 在地共益」實作課。本文彙整可落地的行程架構、區域選擇比較、風險管理與裝備清單,幫助學校、企業與旅宿團隊高效啟動。

🧭 目標對象:國高中與大專院校、企業志工隊、旅宿 ESG 專案
🗓️ 建議天數:3–5 天(文內提供五天四夜範例)
📏 成效衡量:學習成果、保育貢獻、社會連結三軸並行

🎯 目標與價值主張:一次旅程,三重價值

設計海洋保育參訪時,建議以「三重價值」為核心:其一,生態教育(理解海洋系統、威脅與修復方法);其二,社會連結(與漁村、社群組織建立合作);其三,行動證據(把成果化為可衡量數據與故事)。

落地要點:以任務導向代替單向參觀;每個活動配對一項可量化指標(如海廢重量、珊瑚健康樣點數、海龜孵化場作業學習時數)。
↥ 回到目錄

🗺️ 行程設計原則:安全、科學、共益

  • 安全第一:天候、浪況與人員能力評估,浮潛/潛水比照國際SOP;戶外活動皆備替代方案。
  • 科學導向:導入公民科學工具(簡易水質/透明度紀錄、珊瑚健康評估表單、物種照片辨識)。
  • 在地共益:優先與在地保育單位、漁村合作;用「服務換學習」建立長期關係。
  • 低衝擊旅遊:不觸摸珊瑚、不餵食野生動物、減塑與分類回收、尊重宗教文化。
  • 證據化溝通:出團即規劃成果報告格式,讓學校學分、企業 ESG、旅宿品牌皆可採用。
↥ 回到目錄

📅 五天四夜範例行程:從理解到行動

Day 1|到達與海洋素養基礎

  • 上午:抵達、入住、行前簡報(安全規範、環境倫理、行程 KPI)。
  • 下午:海洋系統導論&島嶼議題工作坊(塑膠垃圾、漁業壓力、沿岸觀光)。
  • 晚上:地圖實作──以地圖工具標記明日樣點與志工任務。

Day 2|近岸調查與海廢行動

  • 上午:公民科學 沙灘廢棄物普查(分類、秤重、記錄標準化)。
  • 下午:潮間帶微棲地觀察/浮潛入門(不觸摸、不站立珊瑚;教練 1:6 比例)。
  • 晚上:資料彙整與初步洞見分享。

Day 3|珊瑚健康調查與復育參訪

  • 上午:珊瑚健康快速評估(顏色卡、覆蓋率、基底類型紀錄)。
  • 下午:造礁/復育基地參訪(了解倫理:不擅自移植、不破壞自然底質)。
  • 晚上:小組簡報,將數據轉成視覺化海報。

Day 4|漁村共學與保護區治理

  • 上午:參訪在地社群(漁協、社區團體),了解保護區制度與監管挑戰。
  • 下午:共食交流:以在地食材烹飪課談論「海鮮選擇與永續」。
  • 晚上:反思工作坊──把學習轉為可被複製的校園/企業行動。

Day 5|成果展與行前承諾

  • 上午:成果展(海報、短片、照片敘事牆)。
  • 下午:承諾牆:返國後 30/60/90 天行動清單;結業與回程。
貼心小訣竅:為每個日程配置「備案 B」(室內課/故事採訪/數據清理),面對突發天候也能保證學習成效。
↥ 回到目錄

🧪 教學與影響評估模組:把學習做成證據

  • 水域觀測:能見度、溫度、透明度(Secchi 碟或簡易替代法);潮汐與天候紀錄。
  • 珊瑚健康:底質類型比例、白化觀察、關鍵物種目擊紀錄(照片佐證)。
  • 海廢普查:依材質與來源分類,量化重量與件數,繪製熱點地圖。
  • 社會影響:在地採訪逐字稿、採購在地服務金額、參與人次與時數。
  • 溝通素材庫:照片授權、短影音、資訊圖表模板,利於校方/企業 ESG 彙整。
↥ 回到目錄

📊 區域比較表:北、東、南與離島怎麼選?

區域 海況穩定性 保育亮點 適合對象 交通時間(自機場) 風險備註
北峇里(如 Lovina/Pemuteran) 相對平穩,適合入門 近岸珊瑚、社群復育與保護區治理案例 國高中、家庭團、企業新手團 約 2.5–3.5 小時 需留意沿岸交通時間、日照曝曬與補水
東峇里(如 Amed/Tulamben) 旱季較穩,雨季浪況變化大 岸潛點多、歷史沉船景點、社群海廢行動 大專院校、公民科學取樣訓練 約 2.5–3 小時 浪涌與碎珊瑚底質,需良好裝備與護足
南峇里(如 Nusa Dua/Padangbai 一帶) 觀光密度高,需錯峰規劃 近程物流便利、可結合教育機構參訪 時間有限的企業團或混齡團 約 1–2 小時 人潮干擾、需嚴格低衝擊教育
離島(如 Nusa Penida) 局部流速較強,專業帶領必要 外海能見度佳、巨型生物機率較高 具經驗的潛水團、影像紀錄團隊 船程 40–60 分+車程 嚴格天候評估與備案,避免硬闖

註:以上為行程設計參考,實際安排需依當期季節、浪況與團員能力調整。

↥ 回到目錄

🧰 裝備與風險管理:把風險留給規劃,不留在海上

  • 個人裝備:防磨衣/長袖泳衣、護足鞋、面鏡呼吸管(可共用消毒)、環保防曬。
  • 團隊裝備:急救箱、通訊設備、防水寫字板、取樣紀錄表、垃圾秤、手套。
  • SOP:下水前夥伴檢查、能見度與流速評估、岸上監看、緊急集合點。
  • 保險:旅平險+水域活動加保,並留存緊急聯絡資訊與醫療動線。
  • 資料安全:影像授權、敏感棲地位置保護(避免公開座標)。
↥ 回到目錄

♻️ 在地共益與責任旅遊:把錢花在對的地方

  • 選用在地合法導覽與教練團隊,支付合理保育費用。
  • 採購在地食材與手作,並落實源頭減量與再利用容器。
  • 與社區協作制訂「行前約定」,包含尊重宗教、垃圾帶回、禁用拋棄式塑膠。
  • 將「成果展」對外開放,邀請在地夥伴共學、共講評。
↥ 回到目錄

💰 預算與籌資建議:把有限資源變成長期影響

  • 成本籌組:交通與接駁、保險與教練、場地與裝備、教材與翻譯、保育費用。
  • 籌資管道:校內服務學習基金、企業 ESG 專案、群眾募資(以故事+數據訴求)。
  • 產出打包:成果報告、影像素材庫、教案模板,利於隔年延展與複製。
提示:以 30/60/90 天為節點規劃後續行動(校園講座、淨灘日、海鮮指南推廣),把短期參訪轉成長期倡議。
↥ 回到目錄

🏨 旅宿合作與 ESG 串接:把體驗變成品牌力

  • 與旅宿共同設計「低衝擊活動手冊」,在房內與大廳展示行程指標。
  • 建立「住客 × 在地」互動模組:海廢地圖牆、成果展角落、志工里程章。
  • 將參訪成果納入旅宿 ESG 年度報告,形成可驗證的長期承諾。
↥ 回到目錄

✅ 出發前待辦清單:省心又安心

  • 健康與安全同意書、緊急聯絡表、過敏與飲食需求彙整。
  • 裝備與保險確認,並完成基本游泳/浮潛動作演練。
  • 行前講座:海洋倫理、減塑行動、在地文化;指定成果格式。
  • 分組任務表與每日 KPI;備案行程與天候監測責任分配。
↥ 回到目錄

❓ 常見問答(FAQ)

Q1|一定需要潛水證嗎?

不一定。本行程以近岸調查與浮潛為主,搭配岸邊觀測與室內課程;若有持證潛水員可另規劃分組活動並加強安全配置。

Q2|什麼季節最適合?

一般而言,旱季(約 4–10 月)浪況與能見度較穩;雨季(約 11–3 月)需更彈性設計並提高備案比例。實際仍以當期天候為準。

Q3|參與海龜或珊瑚復育會不會干擾自然?

所有參訪皆以倫理為先:不擅自觸碰或移動生物、遵循專業人員指示、以觀察與學習為主,並尊重在地保護規範。

↥ 回到目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海洋友善指甲油: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

♻️🌊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推動海洋友善旅遊

🐾🌊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