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國外案例解析:從 Upcircle 看永續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是什麼?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種以資源永續利用為核心的新經濟模式,透過減少廢棄物產生、延長產品壽命以及再利用資源來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目標。相較於傳統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即生產、使用、丟棄的模式—循環經濟強調「閉環」運作,涵蓋了共享代替購買、廢料回收再利用、資源升值與交換等策略。

根據統計,全球僅有少於 1% 的衣物被回收再製為新衣,每秒就有一輛卡車的衣物被丟入垃圾掩埋場,導致每年約 1,000 億美元的材料損失。這些數據凸顯了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將以英國新創公司 Upcircle 的案例,深入探討循環經濟如何成功應用於產業發展。


國外循環經濟案例:Upcircle 的創新模式

公司名稱:Upcircle
地點:英國
創立年份:2016 年
行業類型:個人保養品、循環經濟產品

企業簡介

Upcircle 是一家專注於利用廚餘製造個人保養品的新創公司,成功地將咖啡渣、果皮等常見廢棄物,轉化為高效且實惠的護膚產品。不僅如此,Upcircle 還實現了 Plastic Negative(減塑認證),這意味著他們在運營過程中回收的塑膠量超過自身的使用量,堪稱循環經濟的典範。

商業模式

Upcircle 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包括以下關鍵要素:

  • 原料回收:與咖啡店和餐廳合作,收集咖啡渣和果皮等原料。

  • 產品創新:透過再加工技術,將廚餘轉化為護膚霜、磨砂膏等高附加值產品。

  • 消費者教育:透過社群媒體和產品包裝,向消費者傳遞環保理念,提升品牌價值。

  • 認證加持:取得 Plastic Negative 認證,進一步鞏固企業在永續領域的領導地位。

成效與影響

Upcircle 的產品不僅價格實惠,還具有卓越的環保意義。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回收超過 400 噸的咖啡渣,成功減少了大量垃圾掩埋場的負擔,並為消費者提供可持續的保養選擇。


循環經濟應用:多國實際案例比較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循環經濟的國際應用,以下列點比較 Upcircle 與其他國家和產業的成功案例:

  • Upcircle(英國)

    • 廚餘再利用,製造保養品

    • 商業模式:回收、創新加工、教育與認證

    • 影響力:Plastic Negative,回收超過 400 噸咖啡渣

  • 荷蘭建築業

    • 利用舊建築材料(如混凝土)建造新建築

    • 商業模式:資源交換與回收

    • 影響力:減少建材排碳量,延長建築壽命

  • 台灣紡織業(咖啡紗)

    • 以廢棄咖啡渣製造機能布料

    • 商業模式:廢料升值,產品服務化

    • 影響力:創造高附加值布料,提升台灣紡織產業競爭力


循環經濟對不同產業的重要性

建築業

建築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歐盟制定的 “再生原料肥料法規” 將混凝土等建材納入循環經濟範疇,減少拆除建築後的資源浪費。荷蘭政府更是率先推動舊橋改建旅館的創新模式,成功示範了建材回收的潛力。

紡織業

紡織業廢棄物的問題不容小覷,台灣的「咖啡紗」就是一項成功案例。透過再生技術,將廢棄咖啡渣轉化為具有吸濕排汗等功能的布料,成為全球循環經濟應用的標竿。

消費品業

個人消費品的循環經濟應用正逐漸成為主流。Upcircle 的成功展現了將廢料轉化為消費品的可行性,並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創造了更多價值。


循環經濟的五大概念

  1. 共享代替購買:推動共享經濟,例如共享腳踏車。

  2. 廢料回收利用:像 Upcircle 一樣,將廚餘再製為護膚產品。

  3. 資源再升值:提升原料的附加值,如咖啡紗。

  4. 資源交換:建築業舊材料交換再利用。

  5. 產品服務化:不再販售產品,而是提供服務,例如租借家具或循環包裝。


實踐循環經濟的挑戰與未來

儘管循環經濟在許多國家和產業中展現了巨大潛力,但要完全落實仍面臨不少挑戰。例如,企業需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消費者也需改變長期以來的購買習慣。

然而,隨著國際間對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的重視,越來越多企業正加速向循環經濟轉型。未來,透過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循環經濟將有機會成為主流經濟模式。


綠色升級請找方德背客

不只幫你節流,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開源,找到綠色新產品的定位與價值。

Arthur Chiang
Email: arthur@foundersbacker.com
Mobile: +886 932 915 239
Line: chikangchiang2.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推動海洋友善旅遊

🌊✨ 海洋友善指甲油: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

🐾🌊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