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漂綠(Greenwashing):真永續還是假環保?
企業漂綠(Greenwashing)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企業紛紛推出「綠色產品」或標榜「永續經營」,但實際行動卻與其環保宣傳不符,甚至涉嫌誤導消費者。這種行為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影響真正努力實踐永續發展的企業競爭力。本文將探討漂綠的常見手法、國際法規趨勢,並以可口可樂漂綠、漂綠香港、漂綠案例作為核心分析,幫助企業與個人在淨零轉型的道路上避免踩雷。
---
一、企業漂綠的常見手法
企業漂綠手法多樣,但核心原則皆為「強調環保形象,卻缺乏實際行動」。以下是國際公認最常見的12種漂綠手法:
1. 誤導性標籤:將具有毒性或環境有害的產品標示為「環保」、「綠色商品」,如某些「可生物降解」塑膠袋,實際上並不符合環保標準。
2. 誤導性廣告:在行銷素材中使用「綠色」元素(如樹葉、地球圖示),營造出錯誤的環保形象。
3. 模糊或誇大用詞:使用「天然」、「可持續」等詞彙,但未提供明確數據證明。
4. 公關漂綠:大肆宣傳環保活動,實際行動卻有限,如企業舉辦環保活動,卻未真正減少碳排。
5. 綠色包裝陷阱:產品包裝標示「環保」,但原料或生產過程並未真正符合綠色標準。
6. 碳權漂綠:企業透過購買碳權(Carbon Offset)來「抵消」碳排放,卻未真正減少自身碳足跡。
7. 模糊ESG承諾:宣稱公司符合ESG(環境、社會、治理)標準,但未有具體可驗證的指標。
8. 環保數據操縱:透過選擇性披露數據,使企業看起來更環保,例如只揭露特定時段的低排放數據。
9. 「沉默漂綠」策略:企業害怕遭受漂綠批評,選擇不公開環境資訊,避免監管與審查。
10. 環保標準變更:頻繁更改環保承諾,例如企業過去承諾2025年達成100%回收,卻在2023年改為2030年。
11. 高調但低效的環保投資:企業投資環保計畫,但真正影響力有限,更多是形象宣傳而非實際改變。
12. 供應鏈漂綠:企業本身產品可能合乎環保標準,但供應鏈上下游仍存在高污染問題。
---
二、漂綠案例:可口可樂與全球漂綠事件
1. 可口可樂漂綠:塑膠回收與重複填充包裝爭議
可口可樂近年來積極宣傳其環保承諾,例如:
2025年前:所有飲料包裝100%可回收。
2030年前:使用50%再生塑膠(rPET)製造瓶罐。
然而,事實上:
可口可樂放棄「重複填裝包裝」:該公司曾於2022年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25%的飲料採用重複填充包裝,但近期卻悄悄刪除該目標,並降低回收再利用的比例。
購買碳權而非真正減碳:可口可樂透過購買碳權來抵消碳排放,但未真正改變生產模式,導致被批評為漂綠行為。
2023年底,遭歐盟消費者團體控告漂綠:可口可樂、達能和雀巢等主要飲用水瓶貿易商因在產品的可回收性方面存在誤導性商業聲明,被歐盟消費者組織指控漂綠。
2. 漂綠香港:企業與政府應對策略
在香港,企業漂綠的情況同樣嚴重:
綠色金融漂綠:部分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但資金未必用於真正的環保項目。
商品說明條例:香港目前依賴《商品說明條例》來規範漂綠行為,但缺乏專門法規與強制揭露機制。
政府監管不足:香港金管局於2024年5月發布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為綠色產品提供更清晰的定義,但仍需進一步加強監管與執法力度。
---
三、國際間防範漂綠的規範與指導原則
為了防止企業進行漂綠,國際間已開始制定相關規範與指導原則,包括:
1. 準確性:企業應提供真實且可驗證的環保數據,避免誇大或誤導性陳述。
2. 具體性:避免使用「環境友善」等空泛詞彙,應明確說明產品的環保優勢與實際影響。
3. 可比較性:環保宣稱應基於公平、客觀的基準進行比較,確保透明度。
4. 可驗證性:應採用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的環保標章,確保資訊真實性。
此外,聯合國提出的防範漂綠建議包括:
提供淨零目標,明確企業減碳計畫與數據支持。
制定過渡計劃,確保環保目標的可行性與執行進展。
提高透明度與問責機制,接受外部審查與監督。
優先使用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
四、企業如何避免漂綠風險
企業若要真正落實永續發展,應採取以下策略:
1. 誠實溝通:確保環保宣稱與實際行動一致,避免誇大或誤導性資訊。
2. 透明揭露:主動提供環保數據,接受外部監督。
3. 持續改進:定期評估環保政策與行動,確保不斷優化。
4. 員工培訓:確保所有員工了解漂綠風險,並能避免錯誤行為。
5. 供應鏈管理:確保上下游合作夥伴同樣符合環保標準,避免因供應鏈問題而陷入漂綠爭議。
---
綠色升級請找方德背客,不只幫你節流,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開源,找到綠色新產品的定位與價值。
Arthur Chiang
Email: arthur@foundersbacker.com
Mobile: +886 932 915 239
Line: chikangchiang2.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