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綠案例台灣:現況、案例與防範措施
前言:漂綠議題在台灣的現況
隨著全球對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的關注日益升溫,企業紛紛投入永續發展,試圖向市場傳遞環保、社會責任與良好治理的形象。然而,部分企業並未真正落實環保政策,而是透過誤導性行銷或不實廣告來營造綠色形象,這種行為被稱為 「漂綠」(Greenwashing)。
在台灣,目前尚未有針對 漂綠的專法,主要依據《公平交易法》第21條來規範廣告不實。此外,政府也鼓勵企業主動揭露環保資訊,以提高透明度。然而,由於缺乏嚴格的監管與罰則,許多企業仍能利用模糊的行銷話術來誤導消費者。
本文將探討漂綠的主要形式、國內外案例,以及如何避免漂綠風險,並根據 《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 提出具體監管建議。
---
一、漂綠的主要形式與原因
漂綠的主要形式
1. 模糊陳述:使用「環保」、「天然」、「可持續」等詞語,但未提供具體證據或標準。
2. 無根據的環保標章:企業自行設計標章,使消費者誤以為產品獲得官方認證。
3. 轉移焦點:強調某個環保特點(如可回收包裝),但忽略其他高污染問題(如生產過程碳排放過高)。
4. 不實或誇大數據:例如宣稱產品「碳中和」,但未有明確的 碳補償(carbon offset) 計畫支持。
5. 缺乏第三方認證:企業自行聲稱符合環保標準,卻無法提供官方機構的驗證報告。
漂綠的主要原因
市場競爭壓力:企業為了吸引投資者或消費者,提高 ESG 評等,往往選擇包裝「環保形象」,而非真正改變生產模式。
監管法規不足:台灣目前無針對漂綠的明確罰則,企業容易鑽漏洞。
消費者意識不足:部分消費者缺乏對 ESG 產品的辨識能力,無意間助長漂綠行為。
---
二、台灣與國際漂綠案例分析
(1)台灣案例:企業永續報告書與實際行動不符
根據媒體報導,有台灣企業在 永續報告書 上強調環保政策,但實際上供應鏈仍嚴重污染水源,甚至與違規工廠合作,這種行為已引發社會關注。然而,由於企業僅透過 ESG 報告揭露資訊,卻未受具體監管,因此並未受到實際處罰。
(2)國際案例比較
Shell 碳中和駕駛廣告:Shell 宣稱推動碳中和能源,但實際碳排放仍然很高,最後該廣告被禁。
Chevron 廣告誤導:Chevron 標榜環保形象,但實際在墨西哥灣發生嚴重漏油事件,最終被環保組織起訴。
瑞典燕麥奶 Oatly:Oatly 強調低碳排放,卻未完整揭露供應鏈碳足跡,受到投資人質疑,股價受挫。
百威英博 ESG 事件:Anheuser-Busch InBev 使用環保行銷,卻未達成實質減排,導致投資人撤資,品牌形象受損。
從這些案例可見,許多企業的 ESG 措施流於表面,最終導致 品牌信譽受損,甚至面臨 法律訴訟(漂綠訴訟)。
---
三、台灣如何防範漂綠?
1. 透過法規強化監管
目前,台灣仍缺乏直接規範漂綠的專法,主要依賴《公平交易法》第21條。但可參考 《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制定更具體的 ESG 審查機制,例如:
要求企業提交 ESG 核心數據,不得僅以行銷話術包裝。
強制企業公開碳排放報告,並接受第三方審查。
2. 增加消費者教育
許多企業之所以能夠漂綠,部分原因是消費者缺乏辨識能力。政府與 NGO 應推動:
ESG 教育課程
環保標章透明化
開放企業永續報告查詢平台
3. 金融機構應加強 ESG 審核
根據 《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銀行與投資機構應:
提高對企業 ESG 評級的審查標準
拒絕資助涉嫌漂綠的企業
要求投資企業提交合規報告
這些措施不僅能有效抑制漂綠,也能確保 ESG 投資符合實際環保標準。
---
結論:台灣邁向真正的綠色經濟
漂綠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可能影響投資市場的信譽。台灣企業應學習國際案例,避免以 虛假 ESG 訴求 短期獲利,應真正落實環保與永續行動。未來,透過 法規完善、消費者教育、金融監管,才能真正推動台灣邁向 淨零碳排放,打造更負責任的綠色經濟。
綠色升級請找方德背客,不只幫你節流,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開源,找到綠色新產品的定位與價值。
Arthur Chiang
Email: arthur@foundersbacker.com
Mobile: +886 932 915 239
Line: chikangchiang2.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