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撿拾、昆蟲探索與英語對話:完整走讀活動(可直接落地)

🧤🗣️ 垃圾撿拾、昆蟲探索與英語對話:一日完整走讀活動設計(含範本、表格與評量)

🧤🪲🗣️ 垃圾撿拾、昆蟲探索與英語對話:完整走讀活動(可直接落地)

這是一套把「垃圾撿拾(Trash Pick-up)」、「昆蟲探索(Insect Hunt)」與「英語對話(English Dialogue)」一次整合的走讀活動。文內提供可複製的流程腳本、場域比較表、雙語任務句型、評量方式與家長志工指引;適用幼兒園大班到國中,可依年齡分層調整。

🌱 為什麼把垃圾撿拾、昆蟲探索與英語對話「一次做好」?

三個任務看似不同,卻能互相強化:

  • 垃圾撿拾帶來即時、可見的公共貢獻感,提升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
  • 昆蟲探索提供高好奇、高專注的觀察情境,天然拉升英語輸出。
  • 英語對話把所見所做轉成語言,形成可遷移的語用能力。

對於學校與家長,這是一個「一次外出,多重收穫」的高效方案:環境教育 × 科學探究 × 語言實踐 × 服務學習,同步完成。

🎯 教學目標與可觀察成果(LOs)

  • 理解「垃圾來源、分類、減量」的概念,並能在真實情境中實作。
  • 能以簡單英語描述昆蟲特徵、棲地、行為與保護方式。
  • 在任務導向的對話中,使用 Can I…/ May I…I notice…Let’s… 等句型。
  • 以小組協作完成「垃圾熱點地圖」或「昆蟲圖鑑卡」等成果物。
  • 展現公民素養:安全、敬物、友善、回饋場域。

🧰 準備清單與安全規範

  • 裝備:厚手套、夾子、垃圾袋(可分色)、放大鏡、透明觀察盒、寫字板、鉛筆、相機/平板。
  • 文件:家長同意書、保險覆蓋、緊急聯絡表、過敏資訊。
  • 角色分工:安全官、記錄官、環境官、時間官、語言官。
重點:每組至少有一位「安全官」,負責危險辨識與回報。
  • 安全規範:不撿尖銳物、化學容器與醫療廢棄物;遇到立即通報教師。
  • 昆蟲友善:觀察不捕殺、短時間停留、放回原地。
  • 氣候風險:備用遮陰點、飲水、補充電解質;豪雨高溫啟動室內備案。
教師預先踏查,標記集合點、洗手間、飲水與緊急撤離路線。

🗺️ 場域比較表:公園、校園、溪畔、海濱

場域 優勢 風險/限制 適合年齡 建議任務重點
都市公園 近便易達、垃圾類型多、昆蟲多樣性中等 人潮多、犬隻與腳踏車動線 K2–G9 垃圾熱點地圖、樹下落葉生態
校園 安全可控、行政配合度高、易備用 垃圾密度較低、物種多樣性較少 K2–G9 分類實作、校園昆蟲微棲地巡禮
溪畔/濕地 物種豐富、能學水邊棲地與漂流垃圾 濕滑、落水風險、季節性天候變化 G3–G9 水際垃圾來源推理、蜻蜓/水黽觀察
海濱 海洋廢棄物議題、漂流物多元 強風、浪湧、烈日曝曬、交通距離 G4–G9 來源標記(標籤語言辨識)、微塑料討論

⏱️ 一日流程腳本(建議 180–240 分鐘)

  1. 暖身 20’ 室內簡報與分工,示範「安全三問」:Is it safe? Do I need help? Who can I ask?

  2. 垃圾撿拾 50’ 小組沿路網格化清掃,標記「垃圾熱點」。記錄三項資料:種類、數量、推測來源(本地/外來)。

  3. 昆蟲探索 50’ 以「停-看-問」法:停下來、觀察、提出假設與提問;以圖鑑卡記錄體節數、翅、口器、行為。

  4. 英語對話 40’ 任務情境對話(見下節句型庫),完成「一張照片+三句描述」產出。

  5. 整理與分享 30’ 回到集合點分類、稱重、拍照;各組 2 分鐘英語簡報。

  6. 反思與承諾 20’ 撰寫「明日行動卡」:我將在家裡/學校做的 1 件減量行動。

天候不佳之備案:把昆蟲探索改成「標本與影像工作坊」,垃圾議題改為「校園垃圾資料盤點與英語互動闖關」。

🗨️ 雙語任務設計與句型庫(按年齡分層)

🧒 初階(K2–G2)

  • 需求表達:Can I pick this up? I need a bag.
  • 描述觀察:I see a beetle. It is black and shiny.
  • 合作呼籲:Let’s work together. Good job!

👦 中階(G3–G6)

  • 分類與推理:This looks like plastic. It might come from drinks.
  • 生態描述:The dragonfly hovers near still water.
  • 建議與規劃:We could place a bin here because…

🧑 進階(G7–G9)

  • 因果與比較:Compared to paper, plastic lasts longer and harms habitats.
  • 倡議與反思:If we reduce single-use items, we can lower waste hotspots.
  • 簡報句型:Our team collected… We observed… We recommend…

🗂️ 垃圾分類中英對照(任務卡摘錄)

分類 中文 English 任務口令
資源回收 寶特瓶、鋁罐、紙類 Plastic bottle, can, paper Is this recyclable?
一般垃圾 食物包裝、衛生紙 Wrappers, tissue Where should this go?
有害物 電池、針頭(不撿) Battery, needle (Do not pick) Report to the teacher.

🏅 評量、徽章化與作品產出

📏 任務達成

  • 垃圾分類正確率與「熱點地圖」完成度。
  • 昆蟲圖鑑卡資訊完整(名稱/特徵/棲地)。
  • 英語對話參與度與任務完成句數。

🎖️ 徽章化

  • 「綠色行動者」:完成 3 項減量行動。
  • 「昆蟲守護者」:遵守不傷害原則且能解釋理由。
  • 「協作達人」:主動協助他組或志工。

🖼️ 作品庫

  • 一張照片+三句英文描述。
  • 30 秒短影片(旁白英語)。
  • 海報或單頁簡報,供班級展覽。

🤝 家長志工與社區連結

  • 志工培訓 20 分鐘:安全通報、引導問句、尊重生物。
  • 地方合作:里辦公室、公園管理處、清潔隊、環保 NGO。
  • 成果回饋:寄送「前後對比照」與「熱點地圖」給社區單位。

把孩子的作品(英文描述+照片)做成社群貼文或校務電子報,形成正向循環。

🌍 延伸學習與跨科整合

  • 科學:昆蟲適應、食物網、棲地保護。
  • 數學:垃圾重量統計、條形圖/圓餅圖。
  • 國語/英文:任務敘事、觀察紀錄、口說演示。
  • 公民:公共空間倫理、志願服務、倡議寫作。
  • 資訊:數位地圖標記、影像敘事、簡報設計。

🧭 常見錯誤與最佳實務

常見錯誤

  • 只撿不記,缺少資料與反思。
  • 把昆蟲當「收集物」,忽略生命倫理。
  • 英語只背單字,未連結真實任務。

最佳實務

  • 每 15 分鐘停下來「拍照+三句話」。
  • 觀察盒 3–5 分鐘即歸還原地。
  • 任務卡把英語輸出寫進流程,讓語言自然發生。

❓ 常見問答(FAQ)

Q1:需要專業昆蟲學背景嗎?
不需要。以「特徵觀察+尊重生命」為核心即可。若能與在地自然老師合作更佳。
Q2:不同年齡如何同場參與?
採分層任務:年幼組專注名稱與顏色描述,中高年級負責分類推理與英語簡報。
Q3:如何衡量英語學習成效?
設定可觀察指標:任務句型使用次數、照片描述品質、2 分鐘英語簡報的完整度與自信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海洋友善指甲油: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

♻️🌊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推動海洋友善旅遊

🐾🌊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