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 + 英語:打造戶外生態語言教學(完整實踐指南)
🌿 走讀 + 英語:打造戶外生態語言教學(完整實踐指南)
把教室搬進森林、海邊與社區,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會「看世界的英語」。本指南從理念到操作,帶你一步步落地。
📗 綠色超連結索引
🍃 為何要「走讀 + 英語」?三個關鍵價值
真實情境動手實作多感官學習
把英語學習放進自然與社區的真實脈絡,能同時觸發觀察、提問、紀錄、表達四大能力。孩子不再只是背單字,而是透過「看見與命名」來建立長期記憶:樹葉的脈絡、蝴蝶的停棲、溪流的流速、交通號誌與社區垃圾分類……每個觀察點,都是英語與科學交匯的入口。
🧭 課程設計框架:CLIL × PBL × Place-based 的黃金三角
要把走讀與英語教學結合,建議以三個框架為骨架:
-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內容為核心,語言為工具。例:用英語描述昆蟲身體構造。
-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任務或專題驅動。例:完成一份「社區生物多樣性微型圖鑑」。
- Place-based(在地場域學習):以校園周邊、公園、溪流、傳統市場為課室。
三者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語言服務於探索,讓探索反哺語言。
🔧 教案骨架(SEEDS 模型)
- Setting:選定場域與主題(如:市場 × 食物里程)。
- Enquiry:設計英語提問句幹(What do you notice about…?)。
- Evidence:規劃蒐證方式(照片、素描、數據)。
- Discourse:討論與輸出(口說簡報、圖文誌)。
- Share:社群發表或校內展出(服務學習)。
⏱️ 標準一日流程(90–120 分鐘)
- 熱身(10’):詞彙卡+句型操練(如:I can see / I notice / It looks like…)。
- 任務說明(10’):安全規範、角色分工、觀察清單。
- 場域觀察(30–40’):小隊輪站蒐證,使用觀察任務卡。
- 回收討論(15’):用英語完成「三句觀察+一個問題」。
- 輸出製作(20’):迷你圖卡、海報、短影音(英語字幕)。
- 分享與回饋(10’):兩星一願(two stars and a wish)。
評量暗點:過程中以觀察紀錄、口語參與度與輸出作品為主,避免僅用紙筆測驗。
🦋 十個高參與度活動設計(附英語句型)
- Leaf ID Bingo:尋葉賓果。It has smooth/serrated edges.
- Insect Sketch & Label:昆蟲素描標示。abdomen, thorax, antennae
- Sound Map:聲景地圖。I can hear...
- Micro-cleanup Mission:微型淨地任務。This belongs to recycling / landfill.
- Water Quick-test:簡易水質測。The pH level is...
- Traffic Talk:交通英語走讀。The sign means...
- Market Miles:市場里程追蹤。Where is it from?
- Shadow Tracker:影子追蹤。The shadow is longer/shorter.
- Mini-podcast:即錄小播客。Today we explored...
- Eco-Poster:生態倡議海報。Let’s protect...
每項活動都能自然嵌入詞彙與句型,並以作品輸出收斂學習成果。
🧪 評量與學習歷程:如何兼顧語言與科學
形成性評量(流程中)
- 觀察紀錄品質(是否具體、是否使用關鍵詞彙)。
- 口語表達(是否能用句幹完成描述與提問)。
- 合作互動(輪流、傾聽、回饋)。
總結性評量(產品端)
- 作品準確度(標示、資料來源)。
- 語言表現(文法基本正確、用字貼近主題)。
- 影響力(對班級/社群的倡議力)。
建議以「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保存:照片、草圖、數據表、反思單、海報與影音連結。
⚖️ 室內 vs 戶外:兩種情境的互補(比較表)
面向 | 室內教學 | 戶外走讀 | 建議混搭法 |
---|---|---|---|
情境刺激 | 可控度高、干擾少 | 高刺激、多感官 | 先室內鋪詞彙,後戶外上場 |
語言輸入 | 可系統化講解 | 真實脈絡、自然輸入 | 教室講解句幹 → 戶外實用化 |
學習動機 | 穩定但易疲乏 | 高動機但分心風險 | 短時段輪站+任務卡控焦點 |
評量 | 紙筆易標準化 | 以作品與觀察紀錄為主 | 雙軌並行,重歷程證據 |
包容差異 | 對高敏感孩子友善 | 對高能量孩子友善 | 提供降噪耳罩、安靜角落 |
🗺️ 落地路線圖:從一次校園嘗試到常態化課程
- 週次 1:教師共備與場域勘查(標註安全點與觀察點)。
- 週次 2:詞彙庫與句幹設計、任務卡編寫。
- 週次 3:小規模試教(1 組)+回饋修正。
- 週次 4:全年級推廣+展出規劃(學校走廊或線上展)。
- 常態化:每月 1 次主題走讀 × 季度成果展。
家長端可加入「假日微走讀」,讓孩子帶路,用英語介紹社區。
🛡️ 風險管理與安全SOP
- 師生比建議 1:8 以內;行前簽到、分組清單、緊急聯絡卡。
- 天候備案:雨備教案(樹葉拓印、聲景重現)、高溫時間調整。
- 安全圈:集合點、邊界線、兩人一組原則。
- 醫療包:過敏藥、蚊蟲藥、OK 繃、冰敷包與潔手用具。
- 個資與影像:拍攝前獲得家長同意;上傳時去識別化。
🧰 戶外語言教學工具箱(精簡清單)
- 任務卡與觀察清單夾板、環保鉛筆、素描本。
- 放大鏡、簡易測量工具(捲尺、pH 試紙、溫度計)。
- 行動錄音與拍攝(手機/平板+夾式麥克風)。
- 輕便垃圾夾與分類袋(延伸到服務學習)。
- 降噪耳罩、防曬、防蚊、補水杯、輕便雨具。
數位延伸:用雲端文件建立「班級生態圖鑑」,每次走讀新增詞彙庫與照片說明。
❓ FAQ 常見問題
Q1|孩子英語基礎薄弱也能參加嗎?
可以。以句幹與手勢支援起步(如:I can see…),搭配圖示與任務卡,先讓孩子「能說出」觀察,再逐步擴充詞彙。
Q2|如何兼顧學科進度與走讀時間?
把走讀轉為「載體」:同一主題連結自然、社會與語文,並將輸出作品納入評量,時間不增加、效益更整合。
Q3|戶外活動很吵,部分孩子會分心,怎麼辦?
採輪站小組+明確任務卡,提供降噪耳罩與「安靜角落」;讓孩子選擇合適的工作站位,尊重環境敏感差異。
📬 聯繫我們與一鍵訂閱
🚀 綠色轉型,找對夥伴最重要!方德背客不只幫企業節流,更幫助開源,打造綠色新產品的市場定位與價值。
🌱 我們正在啟動 Angel Syndicate,讓人人都能成為天使投資人,參與全球綠色創新的成長! 想加入?快來聯絡我們!
📩 Arthur Chiang | Email: arthur@foundersbacker.com
Mobile: +886 932 915 239 |
Line: chikangchiang2.0
LinkedIn 電子報:Foundersbacker Newsletter
官網:www.foundersbacker.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