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自然,用英語說世界:生態走讀實踐指南》
🌿 《走進自然,用英語說世界:生態走讀實踐指南》
把英語課搬進森林、農田與城市綠地,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觀察、表達與合作,並把永續素養種回生活。
🌱 為什麼選擇生態走讀 × 英語?
把語言學習放進真實世界,能有效提升動機與記憶深度。當孩子在田埂邊、溪流旁、城市綠道上說出 leaf, stream, recycle, biodiversity,詞彙不再只是單字本,而是現場可觸、可聞、可討論的「生活語言」。生態走讀將跨域素養(科學探究、社會互動、永續責任)與英語表達一次整合,帶來三大價值:
- 情境真實—在地場域提供可觀察的現象,支撐口語與寫作。
- 學用一致—任務導向讓語言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考題。
- 永續內化—從垃圾減量、水域保育到物種辨識,把 SDGs 化為日常選擇。
🧭 什麼是生態走讀與 CLIL?
「生態走讀」是以場域為課室的學習方式,透過步行、觀察、紀錄與討論,理解一地的自然與人文脈絡。搭配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我們在學習內容(如:河川生態、農耕循環、城市雨水管理)同時,使用語言(英語)作為探索與表達工具。兩者結合的核心精神:
- 內容驅動:先有問題與主題,再選語言支援。
- 任務導向:每次走讀都有可交付產出(海報、短片、導覽詞)。
- 合作共創:角色分工、同儕互評、對外展示。
🪄 O‑R‑R‑S 任務框架:Observe → Record → Reflect → Share
👀 Observe 觀察
使用感官與簡易工具(放大鏡、分葉卡)辨識物種、地貌與人為設施。
- 語言句型:I notice… / It looks like… / I wonder…
- 關鍵詞:species, habitat, litter, runoff, canopy
✍️ Record 紀錄
以雙語筆記與影像蒐證:座標、天氣、數量、行為模式。
- 工具:表格筆記、拍照 + 語音轉文字、簡易量測
- 句型:We found… / The level of… is…
🪞 Reflect 反思
將觀察與先備知識連結,提出因果推論與替代行動。
- 句型:This may be caused by… / What if we…
- 思考:人為影響、季節變化、保護措施的可行性
📣 Share 分享
輸出導覽詞、短影片、資訊圖表或校園展覽,用英語把故事說出去。
- 句型:Welcome to… / Let us show you… / Please keep…
- 觀眾:家長、同學、社區、國際夥伴
🗺️ 課程規劃與場域選址:從 0 到 1 的路線圖
📍 場域挑選
- 近距離可步行(20–30 分)或單點集散(安全第一)。
- 具明顯主題:河岸、濕地、校園生態角、社區公園。
- 允許拍照與採樣;確認天候備案與廁所點。
🧩 任務設計
- 情境(Scenario):「外來種入侵?我們如何保護校園生態」
- 角色(Roles):觀察員、紀錄員、攝影師、講解員
- 產出(Deliverables):60 秒英語短片 + 圖文海報
🧭 時程建議
- 週一:前導(詞彙、背景知識、分工)
- 週三:走讀(90–120 分鐘)
- 週五:產出與展出(同儕回饋、家長開放時段)
🛟 風險管理
- 家長同意書、保險、緊急聯絡與集合哨。
- 熱傷害 / 滑倒 / 昆蟲過敏之事前宣導與裝備清單。
🧰 雙語工具箱與安全清單
📒 任務筆記本
- 觀察表:日期、天氣、地點、物種、行為、痕跡
- 句型卡:I wonder… / It might… / Because…
- 圖像索引:常見樹葉、昆蟲、鳥類輪廓
🔤 雙語詞彙庫
- 主題包:水循環、授粉、分解者、都市雨排
- 功能語:比較、因果、建議、告示用語
- 句型:Compared to… / The reason is… / Please avoid…
🛡️ 安全清單
- 配備:帽子、防曬、防蚊、雨具、水壺、手套
- 規範:不涉水、不攀折、不驚擾動物、結伴而行
- 回報:任何不適立即舉手,教職員配戴哨與對講
⏱️ 90 分鐘示範教案(國小高年級 / 國中適用)
時間 | 目標 | 活動 / 英語任務 | 產出 |
---|---|---|---|
0–10’ | 情境導入 | 觀看 45 秒路邊雨後積水短片,猜測水流向與影響;句型:It could… | 假設清單 |
10–35’ | 觀察與紀錄 | 分組走讀,紀錄垃圾熱點、雨水孔與植物種類;句型:We found… | 地圖貼點 + 數據表 |
35–60’ | 反思與提案 | 以因果圖討論污染來源與改善方式;句型:Because… / What if… | 三點行動建議 |
60–85’ | 分享與練習 | 錄製 60 秒英語導覽短片,含禮貌用語與安全提醒 | 短片初版 |
85–90’ | 同儕回饋 | 二星一願(Two Stars & A Wish)同儕建議 | 修正清單 |
⚖️ 生態走讀 vs. 傳統英語課(比較表)
面向 | 生態走讀 × 英語 | 傳統英語課 |
---|---|---|
學習動機 | 任務真實、角色分工、高參與感 | 以講解與操練為主,動機仰賴獎懲 |
語言輸出 | 口說 + 影像 + 展示,情境化產出 | 課本句型與測驗導向 |
內容深度 | 跨學科(科學/社會/公民/永續) | 以語法與詞彙為核心 |
評量方式 | 歷程檔案、任務表現、同儕互評 | 紙筆測驗、聽說讀寫分科 |
社會影響 | 連結社區、提出改善建議 | 影響有限,多停留在教室 |
📊 評量規準與學習歷程(Rubrics)
- 語言表達(30%):流暢度、發音清晰、關鍵詞使用正確。
- 科學思維(30%):觀察證據、因果推論、可行建議。
- 合作與態度(20%):分工、傾聽、時間管理與安全遵守。
- 創意呈現(20%):影像構圖、資訊設計、故事性。
建議使用歷程檔案(Portfolio)與數位紀錄(雲端文件/相簿),讓學生能持續迭代並回顧成長。
🚶 路線設計:城市微棲地 × 自然保護點
🏙️ 城市版(90–120 分)
- 校園生態角 → 雨水孔 → 社區公園草地 → 垃圾分類站
- 任務:辨識 3 種植物、2 種昆蟲痕跡、1 處人為干擾
- 輸出:社區英文導覽海報 + QR 短片
🌳 自然版(半日)
- 步道入口 → 溪谷觀察點 → 林下分解者熱點 → 展望台
- 任務:水質初步檢測、落葉分解鏈、生態禮儀宣告
- 輸出:Leave No Trace 英語宣告 + 生態便利貼地圖
📱 科技輔助與數位素養
- 影像紀錄:手機 + 收音麥克風,剪輯 60–90 秒短片。
- 語音轉文字:把口說內容轉成字幕,再回寫成導覽詞。
- 地圖標記:使用開放地圖標註熱點,生成 QR 分享。
- 資料倫理:尊重私隱、不公開精確稀有物種位置。
🤝 社群連結與在地共好
邀請里辦公室、環保單位、野鳥學會或社區大學共創「微導覽」,學生以英語分享發現,長輩以在地知識補充背景,一場活動就把世代、語言與環境串在一起。亦可延伸為:
- 「減塑商家地圖」:實際訪談店家、用英語彙整販售政策。
- 「校園水循環提案」:導水、滲水、儲水三方案比較。
- 「生物多樣性周」:每日一物種,英語卡片上牆。
🧯 常見坑洞與修正策略
🚫 坑洞
- 把走讀當郊遊:缺乏明確任務與輸出規格。
- 語言太難:學生只忙著抄寫,無暇觀察思考。
- 評量過度主觀:缺乏可操作的規準與證據。
✅ 修正
- 以 O‑R‑R‑S 框架寫清楚任務卡與交付物。
- 分層句型(A/B/C 難度),允許母語輔助與圖像輸出。
- 採用 Rubrics + 同儕互評 + 歷程檔案三合一。
❓ 常見問答 FAQ
Q1|天候不佳怎麼辦?
A:準備「室內替代任務」:使用先前素材完成導覽詞、資訊圖或英語配音。也可把校園走廊變成微步道,練習標示與告示語。
Q2|學生英語落差大,如何同時顧到?
A:採分層句型與角色分工。初學者主攻名詞與簡句;中階負責因果與比較;熟練者擔任講解與主持,確保每人有舞台。
Q3|如何與課綱銜接?
A:以「核心素養 × 主題探究 × 任務表現」對齊,語言能力對應聽說讀寫四構面;自然科、社會科、公民與科技跨科共備,於成果展時共同評量。
📬 聯繫我們(Angel Syndicate|一鍵訂閱與聯絡)
🚀 綠色轉型,找對夥伴最重要!方德背客不只幫企業節流,更幫助開源,打造綠色新產品的市場定位與價值。
🌱 我們正在啟動 Angel Syndicate,讓人人都能成為天使投資人,參與全球綠色創新的成長! 想加入?快來聯絡我們!
📩 Arthur Chiang|Email: arthur@foundersbacker.com|Mobile: +886 932 915 239
Line: chikangchiang2.0 | Linkedin 電子報與官網見上方一鍵按鈕
留言
張貼留言